ヒウサギ

谢谢你的喜欢,评论有看也是我的动力,但是我实在是不会说人话不支持交流所以在这里感谢啦
7.6补充:请不要在我的评论区聊天

亨利克·显克维奇历史小说中的波兰个性

【存一下之前瞎jb(?)写的3000+字小论文,反正也没什么用了(。)作者为我,指导老师是高中语文老师亨亨。】

内容提要:19世纪的波兰文学受到了亡国苦难时代的极大影响,现实主义作家显克维奇更是毅然选择将笔锋转向历史文学的写作。他将历史写得详尽而不枯燥,以人物的成长与历史要素的积累共同推进剧情与事件的发展,极大程度上还原了历史上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情景。显克维奇所选择的独特文学之路,不仅为后人展现了波兰历史群像,更以最恰当的方式通过其中所蕴含的波兰精神,引起痛苦下波兰人民的共鸣。

关键词:亨利克·显克维奇 历史小说 波兰个性

亨利克·显克维奇在百年前挥毫书下的篇篇宏丽波兰历史人文长卷,在历史文学中享有无人可超越的地位。19世纪的波兰正陷于亡国苦难之中,波兰文学也因此群星璀璨之际,显克维奇窥探到了民族之心最渴求的甘泉。他是波兰人,也永远秉持“特立独行”之心,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去写作——带上面包叩响前人的棺椁,虔诚拾起灰土中的先人之戈,在沉寂的灯塔下枕上再百年前自黑海到波罗的海的伟大联邦的光景。
1905年《你往何处去》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的颁奖致辞写到“亨利克•显克维奇使史诗艺术达到了它的高峰,呈现出了最高度的客观性。……他的成就既巍峨又广阔,各个方面都表现得高尚和善于克制。他的史诗风格更是在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地步”。显克维奇的最高成就无疑是作为长篇历史小说的历史大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  《十字军骑士》与《你往何处去》。它们亦被称作“古代波兰历史人文大百科全书”,波兰民族的百般情态于此尽显。
亨利克·显克维奇的时代,波兰共和国的疆界线已在地图上消失足有百年。时代留给作家的难题便是如何去警醒人民、如何教他们爱自己伟大的祖国与母语、如何去梦想未来。
何为波兰?何谓波兰人?显克维奇在厚重的书籍资料中探寻自己的血脉。东欧的广袤平原养育出了这一支反复无常、与众不同的民族,而它固执自傲、如同不谙世事的天真孩子般的性格注定了曾于一方耀武扬威的波兰在18世纪被自身岌岌可危的贵族制度压垮、被三面虎视眈眈的帝国主义饿狼吞噬撕裂的命运。但在众人的嗤笑下,波兰人个性中无法被湮没、最显耀眼的便是那亘古不变的对国家的强烈热爱与足以令自身骄傲不屈的民族认同感。
波兰人像孩子,极其喜欢美好的事物。孩子崇拜英雄,热衷于模仿英雄的一言一行,于是显克维奇选择在历史的民族危机中塑造一个又一个的英雄以振奋人心。从镇压哥萨克叛乱时举起的《火与剑》,再到席卷而来四面受敌的二十年《洪流》,及至将目光与信念在终末寄托于《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之身,17世纪波兰的连续三次大动荡被显老用自己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化作了拥有壮观篇幅的工笔画。显克维奇在历史三部曲中耗费大量的心血,而他在其最后写到:“我之所以废寝忘食、殚精竭虑、付出了巨大劳动来写这个系列的作品,目的在于鼓舞人心。”《火与剑》是同胞相残的内战,人物自身立场的矛盾与自我的诘问最为出色;《洪流》篇幅最长,庞大的历史背景推演与人物的成长相依相存,读者之心也随着一层层浪潮的升起回落而从满目绝望到重燃希望;《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舍弃象征事物作题,选择了已在前两部活跃过的配角、如今的主角名字命名,整体剧情更为集中在个人奇遇,却是真真正正的地收束与鼓舞人心。终章以悲剧收尾,三部曲、五本书塑造起来的壮烈牺牲的英雄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的悼词却是:“警钟在长鸣!大难临头!敌人已深入国境!而你为何不纵身跃起,振奋精神,横刀跃马?你这是怎么啦,英勇的战士?难道你忘了自己早先的美德,难道你就这么把我们留在国难之痛、民痿之衰、惶惶不可终日的苦难之中吗?你怎么忍心撇下大好河山撒手人寡?”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也曾眷恋过自己的小家,也曾请求从边疆调回为共和国未来的战役奉献全力。但大统帅已料想到要塞必然陷落,国家内部却仍人心惶惶,如果由享誉全国的英雄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前去延缓敌军前行,即便结局注定是悲剧也必能振奋人心。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是军人,他没有怨言地领命,直至英勇献身赴死,只给妻子留下一句安慰的“这没什么”的遗言。英雄已逝,而国家的未来还无定数,有人为英雄心潮激荡,于是便诞生下一位无畏的英雄,这个民族便生生不息。
波兰人极为个性化,崇尚自由,也因此在波兰诞生了独特的贵族制度。显克维奇小说中角色性格的灵动与真实亲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其制度的核心——对个性的尊重与追求。古代波兰拥有大量的小贵族什拉赫塔,即便是丧失家产、贫穷得与乞丐别无二致的贵族也依旧能保有贵族头衔,同样享受贵族特权。16世纪,波兰的贵族民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所有贵族都能参与选举国王,都能在议会中行使一票否决权,被选举出来的国王在决断国家大事时也要处处顾虑贵族意见。历史大三部曲中显克维奇生动地描写了大小贵族带着车队家当前来首都参与选王的场景,查格沃巴老爵爷更是油嘴滑舌地在贵族中煽动气氛,拉拢大家来支持自己的候选人。显克维奇笔下塑造的角色不是通常同类小说中热衷描绘的完美的民族代表或是缩影,而是一个又一个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富有生命力和经久不衰的活力,在19世纪的文坛上令人为他们的独特而惊异,甚至在今天也令人惊叹。波兰贵族推动了波兰国家的历史进程,而波兰极具个性的贵族们构成了显克维奇的历史小说:女子中有雅金卡帮忙狩猎野熊、巴希亚参与围剿匪盗,男性中有龙金执着誓言一剑斩下三颗人头、查格沃巴热爱吹牛却也多次救主角于水火。上百个有名有姓的角色拥有自己的人生,而他们个性多元化的交汇处便也显现出波兰民族的共性——特立独行,波兰人与众不同的民族个性之一。
但贵族过于膨胀的特权政治也是波兰在18世纪灭亡的一项重要因素,而国家危亡之际波兰人却又一次显现出了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卢梭曾评价:“..我一直不明白一个体制如此奇怪的国家怎么会存在那么久。这个由许多已经死亡的器官和少数互不关联的肢体构成的庞大躯体,其一切行动几乎都是彼此独立,各自为政的,不仅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且还互相倾轧;成天忙忙碌碌,但却一事无成;没有力量抵抗任何一个想侵犯它的人。不仅如此,更有甚者:它每个世纪都要分崩离析,瓦解五六次,即使想做点什么事或者想改进点什么工作,但每一次都以无功而草草收场;奇怪的是:尽管如此,它却照样活着,生活得蛮好。我觉得,这的确是一个使爱动脑筋思考的人感到吃惊的怪现象之一。我发现欧洲各国都在走向衰亡,所有那些十分兴旺的君主国及共和国,所有那些构建得十分美好的政府,都在日趋败落,即将毁灭,可是波兰,尽管人口逐渐减少,田园荒芜,屡遭其他国家的侵凌,然而,在灾难深重和乱象丛生的环境中却依然保持着青春的活力,好像刚刚才诞生似的,敢于提出要组建一个新的政府和制定新的法律。它虽然目前身带枷锁,但却天天在谈论什么保持自由的方法!认为自己具有任何暴政都不能使之屈服的力量。我觉得它好像那个遭到围困的罗马,尽管乱军已在它的土地上安营扎寨,但它却依然悠闲地统治着它的人民。勇敢的波兰人啊,要当心,干万要当心….”
波兰人活于当下,也正因此拥有永远去憧憬未来的热情与干劲。显克维奇唯一一部不以波兰、而是以古罗马奴隶制繁荣发展时期为背景的《你往何处去》描绘了尼禄皇帝统治时期基督徒的生活与苦难遭遇。公元1世纪时被扣上不正之名、被拉上斗兽场处死的他们所显露出的充满着对宗教信仰忠诚并坚韧不拔的献身精神,竟与18、19世纪在被瓜分后无数次反抗又被无数次打压的波兰人充满着惊人的一致性。波兰拥有深厚且坚定的天主教历史,显克维奇所处的19世纪,不接受国家灭亡的波兰人们也仿佛觉醒了基督受难时的精神,一次次莽撞的起义被血腥镇压,一群群反抗者被投入监狱被发配西伯利亚,波兰人在苦难中逐渐摸索长大,不断地探索救国崛起之路,几乎是所有还认为自己是波兰人的人都坚信着伟大的再生与复活不久就会降临。愈是压迫,复起反抗的愿望便愈是强烈,此刻的缄口不言都是掩饰地下涌动暗流的平原土地。将这样一部作品交与当时的波兰人们,无疑是在黑暗中握紧同胞的双手,传递坚定的信念。
波兰人记录历史,却少有丑化夸张世仇,少有故意将剧情戏剧化,因为这个民族对苦难下反抗的激情和对未来的希望都远远大于对压迫者的仇恨。康拉德悲怆激昂的歌声、C小调革命练习曲、东布罗夫斯基的军团歌中所有波兰人对祖国深切沉重的眷恋与热爱正是显克维奇提笔写作的理由。显克维奇书写下的故事属于波兰、是独属于波兰人的文化瑰宝,覆灭灰烬下暗藏孕育的希望与骨子里永不折服的倔劲是这支骁勇民族永远最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亨利克·显克维奇:《显克维奇选集》,林洪亮、易丽君、张振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让-雅克·卢梭:《论波兰的治国之道及波兰政府的改革方略》,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刘祖熙:《波兰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耶日·卢克瓦斯基,赫伯特·扎瓦得斯基:《波兰史》,常程译,世界历史文库。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

评论 ( 7 )
热度 ( 40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ヒウサギ | Powered by LOFTER